La Salle Study Centre Changjiao

        8 August 2013

 

《祠堂里的“洋”老师》南粤大地引强烈反响

     

  Home

 
 

《祠堂里的“洋”老师》南粤大地引强烈反响

《 光明日报 》( 2013年08月08日   06 版)

 

    本报广州8月7日电(记者吴春燕 通讯员丘佳纳)8月2日,本报“寻找最美乡村教师”专栏推出了报道《祠堂里的“洋”老师》,连日来,在南粤大地引起热烈反响。新浪网、中国教育信息网等全国几十个网站转载了该文。广州大学一位大学生向记者询问:“如何加入到梅州大埔廖乐年的志愿服务团队中?读了这篇报道后,我想利用暑假到他身边当志愿者。”

 

    广东省侨办副主任林琳说,廖老师是马来西亚第三代客家华人,是海外3000万名粤籍华侨华人的一分子,在他身上体现了粤侨的传统和特质。特质之一是念祖爱乡。无论他们走多远、走到哪里,总会惦念祖国和家乡,尽己力回报家乡。特质之二是崇文重教。过去出国的华侨,深受无文化之苦,因此他们非常重视教育,由此形成了华侨崇文重教的优良传统。广东接受侨捐超470亿元,超过一半用于教育。廖老师始终坚持以人为本,做事情着眼于人的长远发展,而不是解一时一事之困,所以他特别讲究方法和智慧。他的内心具有丰富性、持续性、传承性、平民性,离我们每个人都很近。

 

    梅州市教育局局长罗嘉文表示,《光明日报》报道廖乐年的事迹感动梅州、感动中国。梅州教育局要号召梅州教育系统近百万师生向廖乐年学习,学习其热爱家乡、关爱他人、甘于清贫、艰苦奋斗的崇高品德,努力营造乐善好施、友爱向善的社会环境。此前,梅州教育局曾拨经费支持廖乐年的义教工作,今后将继续关注与支持他的义举,并希望邀请廖乐年培训梅州中小学英语骨干教师,提升梅州山区教师的能力水平。

 

    “廖乐年老师十一年如一日、大爱大善的义举不仅感动了大家,也让更多的人参与到他的事业里,小山村也因他而变得面貌一新、和谐稳定,他的精神是值得大家学习的。他是大埔人的骄傲,更是大埔50万华侨的骄傲。”大埔县委书记林健雄说。

 

    从学生到志愿者的罗熙说:“《光明日报》关于廖老师的报道鼓舞了我们这些志愿者,我们要向廖老师学习。他上课时是一个严肃的人,下课后又可以跟我们打成一片成为朋友。几年来,除了掌握了熟练的英语外,我更多的是从老师身上学到了做人的道理。”

 

    今年以总分675分考取北大医学部的李展韬说:“我今年高考英语考了140分,排名全县第二,这与长期在廖老师身边学习有很大关系,特别在口语和语感方面。我跟随廖乐年老师做了6年志愿者,老师的承担责任、宽容别人、为人着想、贡献社会的理念让我受益匪浅。”

 

    暨南大学副校长林如鹏表示:“读了《光明日报》刊发的廖乐年的故事,我感受到的是他十一年如一日从事义教的真心、真情和真爱,唯有真心才有决心,唯有真情才能无私,唯有真爱才会付出。看廖乐年的所作所为,我还看到他的善谋、善意、善举,不仅泽被乡里,也感染了更多的人投入到这项平凡而伟大的事业中,用行动实践了‘我帮你,你帮我,世界更美好’的愿景。”

 

http://epaper.gmw.cn/gmrb/images/2013-08/08/06/2013080806_pdf.pdf

http://epaper.gmw.cn/gmrb/html/2013-08/08/nw.D110000gmrb_20130808_2-06.htm